五十年间,云南的绿孔雀、亚洲象怎么样了?
黑暗不是瞬间来临的,在光明的存在和彻底的消亡之间,没有红黄蓝,只有许多岔路,还有许多可以争取回头路的时间。
今天我们以云南为例,这个孕育了无数美丽生命的地方,仍然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园;这里的赤颈鹤、亚洲象、绿孔雀……它们的繁盛和孤独都是镜鉴。
今天开车的老司机是闻丞大师,说说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五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本文整理自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
整理编辑:志愿者李希昭、陈老湿、巧巧
讲者:闻丞
闻丞,来自云南,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博士。在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任职期间,闻丞带领团队用信息科学的技术积累,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开展区域保护规划调研,以自然保护为志。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你想听他一直讲一直讲”的大师,更多内情请戳:不是每一次都能听那么多大师讲故事
云南是我的家乡,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50年来,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实际如何?今天分享的是云南几个类群,鹤、孔雀、亚洲象、长臂猿和斑鳖,讲讲它们过去几十年的生存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趋势。
其中,斑鳖,是认知度最低的,也是数量最少的,现在全世界知道的活着的斑鳖只有3只。研究过、做过斑鳖保护的学者里,可能只有我见过年轻时候的斑鳖是什么样子。
云南的鹤
先说云南的鹤,大家最先想到哪一种?
50年前,云南最常见的鹤是黑颈鹤、灰鹤、赤颈鹤。我记得小时候,80年代,家里有云南本地的刺绣,尤其是老一辈人手里传下来的,应该是解放前的,上面绣的就是赤颈鹤。小时候我很费解,在电视上看见的鹤没有一个是红脖子的,是不是老人家们画错了?
到了高中,看到云南鸟类志,才知道原来云南南部真的有赤颈鹤,且分布范围和数量都很可观。我记得在云南鸟类志上看到一条记录,说19世纪末,西方采集标本的一队探险者到云南西南部,在大盈江畔看见了一群赤颈鹤,一群就有600多只。但是到了80年代,赤颈鹤在云南已经几乎没有了。
赤颈鹤,图片来源见水印
从80年代到90年代,有20年的时间,云南的鸟类学家都在寻找赤颈鹤,但是除了一堆刚刚被人打死拔掉的毛,就没有见到一个活体,直到现在云南再也没有赤颈鹤了。
中国最后的赤颈鹤的记录,是在红河的一条支流——藤条江的河谷里头。90年代,鸟类学家杨老师去找赤颈鹤,在一个农场里见到一堆毛,是赤颈鹤的。一问怎么回事,说今天下午刚打死一只,当时有八只落到水稻田里,被打死了一只,剩下的七只就往越南方向飞出去了。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后的赤颈鹤的记录。
赤颈鹤在世界上的情况也不好。原来云南的赤颈鹤和老挝、缅甸、越南的赤颈鹤是同一个群体,现在这一个群体的赤颈鹤可能不到一千只,也许一百多年前在云南看见的一群赤颈鹤的数量就超过了现在东南亚北部所有赤颈鹤的数量,是现在大家了解几乎为零的一个物种。
黑颈鹤,图片来自网络
黑颈鹤,是现在云南数量最多的鹤。曾经在80年代的时候,全世界有15种鹤,认为数量最少的就是它。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黑颈鹤都在中国。从解放一直到80年代初,外国人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中国西部的机会很少,所以当时外国判断黑颈鹤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鹤。
国际上的依据是,在越南河内和红河三角洲原来有很多黑颈鹤,越战结束以后,这些黑颈鹤都没有了,所以当时判断黑颈鹤可能没了。但是后来,先在贵州,后在云南发现了很多黑颈鹤,大概有几千只的规模。后来在西藏找到了更多的黑颈鹤。中国有9种鹤,黑颈鹤现在有可能是中国第二多的鹤。
灰鹤,图片来自网络
灰鹤,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鹤,在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都有分布。它的英文名就叫Common crane(普通鹤)。以前,云南的灰鹤数量比黑颈鹤多,随着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变迁,现在云南的灰鹤是比黑颈鹤少的。
在50年前乃至40年前,北部几乎所有的盆地,只要有湖泊有水稻田的地方,几乎都有灰鹤和黑颈鹤。现在,灰鹤和黑颈鹤退到了滇西北和滇东北。
云南最大的黑颈鹤群在昭通,这个群体是在贵州和云南之间飞的,这个越冬群体大概有三千多只。然后在滇西北,在纳帕海、香格里拉和丽江加起来大概有不到一千只,这就是云南的黑颈鹤的总数量。
灰鹤数量比黑颈鹤要少,几乎所有有黑颈鹤的地方都会有灰鹤,但是在云南,除了丽江的拉市海是灰鹤比黑颈鹤多,其它所有的地方都是黑颈鹤比灰鹤多。为什么?
黑颈鹤怕热,要生活在比灰鹤更凉一点的地方,也会有点重叠。灰鹤的分布是从南边往北边退,退缩了几百公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原来种稻子的地方都不种稻子了。云南每一个大的城市旁边一定会有一个大湖或者是一片大的沼泽地,但是随着城镇发展,大湖和沼泽地的环境就被破坏了,在云南南部人比较多的地方,鹤迅速消失。
云南的鹤的变化
此外,冬季温度的升高,是黑颈鹤迅速从越南北部消失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水鸟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云南南部冬天的温度整个升高了两到三度,原来这些地方冬天是经常有下雪和霜冻的,但现在冬天很热,黑颈鹤已经待不住了,就缩到了东北和西北。然后,灰鹤因为在南边没有觅食地,也被挤压到了那些地方,但是在更冷的地方,灰鹤跟黑颈鹤是没有优势的。
这就造成了,越往北,黑颈鹤越多,而灰鹤主要分布在黑颈鹤分布的南缘。最南边的那个耐热不迁徙的赤颈鹤就消失了。
可能会消失的绿孔雀
关于绿孔雀,看上图的那条红线,在20年到30年前,这条红线以西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绿孔雀,只要是海拔低于1800米或是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都有绿孔雀。
图中下边这个红点,是弥勒,现在可能是云南最富裕的一个县,有两条高铁从那个地方经过。就在80年代,这个地方还有绿孔雀,就在南盘江河谷(珠江上游)。
图中上面这个点维西,在香格里拉,属于滇西北,上面就是雪山,有滇金丝猴。底下就是金沙江河谷,海拔只有一千五六百米的一块美丽的地方,种水稻,有橡树林,有阔叶林。不确定是1993年还是1996年,在这里打死了一只成年的公(绿)孔雀。那可能是金沙江,也是长江流域最后一只绿孔雀。
就在二三十年前,好像还到处是孔雀,现在就只有红河、澜沧江、怒江还
有绿孔雀。红河的孔雀基本上还是连续分布的,至少在5到7个县里头,红河上游的孔雀有上百只,而且还在繁殖。但是,怒江和澜沧江的孔雀要么只有公的要么只有母的,都是个位数,零星分布,且很长时间都没有繁殖的迹象。这些地方的绿孔雀,很可能会在很近的三五年里就绝种了。
红河不仅对绿孔雀在云南的生存很重要,它对绿孔雀在全世界的生存都很重要。绿孔雀在国际上的评估濒危级别是第二级别,比绿孔雀还濒危的是什么呢?就像斑鳖,全世界只剩下几只的,还有像野马这种野外已经灭绝了的,就只有这些的级别比绿孔雀高。
虽然绿孔雀的分布是从中国一直到东南亚,但是它在东南亚野外的情况也不好。国际鸟类学家评估,全世界的绿孔雀大概只有不到一百个群体,这些群体绝大部分的数量都在50只以下。所以,红河的绿孔雀群体规模排在世界前10%,对于绿孔雀的保护来说,这个地方是一条不能再退的底线。这里如果灭绝了,不仅意味着绿孔雀在中国野外灭绝,也意味着东南亚北部整个大区的巨大损失。
美丽的绿孔雀,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绿孔雀有三个亚种,其中生活在云南和东南亚北部的这个亚种,它的拉丁文名是“皇家”,就是所有亚种里个子最大最漂亮的,这个亚种如果灭绝了,对绿孔雀来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损失。很多自然保护项目,比如阿拉善西南项目中心,都在推进绿孔雀保护,很多公众也参与了进来。特别希望,今年能成为中国绿孔雀保护的一个拐点,能够让它止跌回升。
我小时候,80年代,孔雀多到什么地步?当时有一个说法,野外只要有鸡的地方就有孔雀。这是因为孔雀的食性跟咱们家鸡的祖先——红原鸡几乎没有区别,只要是红原鸡能够生活的地方孔雀就能生活。那时候在很多地方,孔雀比鸡还多,比鸡还常见,就是这么多。仅仅在10年的时间里,孔雀90%以上的群体迅速消失了。
打猎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在90年代,孔雀数量飞速下降,那几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是种子。以前都是老百姓自己留种,种传统的粮食作物。90年代初,开始推广杂交的品种、种子包衣,种子外面包农药了,比如玉米外面包一层红颜色,实际上包的是化肥和农药。那个对孔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种植模式发生改变,绿孔雀的安全食物骤减
第三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是云南的现代化。很多原先不通的地方通了公路,交通环境改变了。原来这个地方种植香蕉这些热带水果,需要三天才能运到昆明。但是高速公路通了以后,一天就能到大市场上,两天就能到广州,这样很多农田和森林迅速变成了热带种植园,孔雀的栖息地就没有了。
基础建设增加,农田减少
还有一个原因,是水电站的建设。原来绿孔雀在云南最主要的一个分布区,澜沧江,梯级开发以后,水淹到哪儿孔雀基本就完蛋。2006年1月,我们去巍山,在那的保护区还听见孔雀在叫。恰好那一年,有一个澜沧江的水电站在凤庆,想往水电站蓄水,然后回水就淹到了这一群孔雀呆的河谷,孔雀只能往山上撤。从那以后那儿就再也没有孔雀了。
最后孔雀缩到什么地方呢?缩到了河谷沿岸的森林里头,因为河谷沿岸都比较陡峭,不太容易发展农业,最后只能缩到这里头。
亚洲象
很久以前有一个段子,别人问,你们云南是不是到处都是孔雀和大象,云南人就回答,我们都是杀孔雀骑着大象出门。这当然是段子,但以前云南的大象和孔雀都很多,现在仅剩的大象数量跟孔雀也差不多。整个云南仅仅剩下150到250头大象。也就是说,整个中国野外就这么几头大象了。
在大家的想象中,大象都生活在热带雨林,但实际上不管是大象还是孔雀,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疏林才是更重要的栖息地。也就是长高草、长竹子的地方对孔雀和大象来说才是最好的栖息地。
在历史上,大象分布在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还有红河州,就是靠近边境的地方。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农垦,以及众多国有农场的建设,大象数量迅速减少。70年代有很多知青,还有很多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回国的华侨就在云南南部热带低地,也就是在原来长草和河谷的这些地方建设农场,大象就都灭绝了。
亚洲象群在水边活动,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大象迅速地往南退缩。奇怪的是,80年代出现了一个现象,大象往北推了,而且这个趋势一直到现在还在持续,往北扩,数量没有增加,但是活动范围扩大了,为什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供觅食的地方不多,而且每个觅食点离的很远,再加上现在气候变暖,所以它只能往北扩大活动范围。但是,任何大象到的地方,在云南都是人兽冲突最厉害的,因为大象原来觅食的那些天然环境没有了,只能到农田里吃东西,就变成了人兽冲突的局面。
亚洲象的分布变化
长臂猿
长臂猿呢,也是随着原始森林的消失,现在在云南只有海拔比较高的地方还有长臂猿。原来低地的白掌长臂猿、白颊长臂猿这些都灭绝了。
五十年代,虚线的西南都是长臂猿的分布区域,而现在只在实线区域内零星分布了。
下面是现存的两种长臂猿,但情况也很危急(之后会有专门介绍长臂猿的文章)。
天行长臂猿,范朋飞 摄
西黑冠长臂猿,图片来自网络
认知度最低的斑鳖
最后说说认知度最低的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龟类,它的个子能长到海龟那么大,最大的能够到两米以上,它叫斑鳖。
斑鳖,图片来自网络
在云南,斑鳖又叫“水猫”,因为它的头像猫的头,很宽,头上有很多斑点。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像豹子斑一样。因为在云南,能在水面上看见斑鳖的头露出来,看起来像一个猫在水面上,所以叫水猫。
斑鳖能够长这么大,因为它生活在云南海拔最低最富饶的一条河里,就是红河。并且红河的斑鳖是洄游的,从下游到中游的干热河谷,那里有大量的沙滩可以集中产卵。
斑鳖分布的红河流域
五十年代,全红河的斑鳖经历了一次浩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城镇组织了捕鱼队到红河捕鱼,就在那三年里,在很小的一块范围内几片沙滩上,上千头斑鳖被抓了。人们当时不知道斑鳖的名字,最大的有200多公斤。在几片产卵的沙滩上,人们把整个红河洄游的繁殖群体的90%都搞没了。
到90年代,虽然数量很少但是还有,直到2007年开始修水电站,6个水电站基本上把斑鳖洄游的这些河段全部都变成水库了。2016年,如果大家搜新闻,能看到在其中一个水电站还有最后一只。但是今年没有再观察到了,这个物种可能就没了。
斑鳖也代表了在大江大河里洄游的这些物种的命运。云南原来是中华鲟产卵的地方,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江段是白鲟产卵地。修葛洲坝之后,鲟鱼到不了云南;接着,因为红河的水电站,斑鳖无法洄游;澜沧江以前最大的淡水鱼,叫湄公巨鲶,能长到五六百公斤,以前会洄游到西双版纳,现在也没了。
什么影响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从种粮食转成种经济作物
我们可以发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云南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过去的50年间,尤其是在最近的30年,云南有大量种粮食的地方都改成了种经济作物,比如蔬菜、花卉,包括热带的橡胶和水果。这些作物对大象、孔雀、鹤来说,不能提供食物,而且还有大量的化肥农药。云南原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成了国际贸易的一个环节。
原始森林越来越少
其次,大象、鹤、孔雀的90%以上的栖息地都消失了。原始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尤其是低海拔地区,但这种低海拔的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
基础建设对环境的改变
此外,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大量改变了河流和湖泊,极大地影响了水生的大型物种。
再不做点什么,就永远无法恢复了
还是有好的方面。云南在中国的各省里面,比较早地率先公示了生态红线。大体来看,比较科学地把现在残存的原始林、保护区,还有一些生态脆弱的部分,比如河谷都包括进去了。
但是,这对于保护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来说还不够。下图中,蓝色的部分是我们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前5%的地方,可以看到它还没有被放到红线里。尤其是在云南的西南部和南部,现在大多已经变成了香蕉林,变成了被开垦的面积。在这样的地方,生物多样性还有没有可能被修复?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在滇东北地区森林,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里是有大熊猫的。是的,云南是真的有大熊猫的。就在2015年,这个地方打死了一只大熊猫。这里的大熊猫,一定不是从四川过来的,因为跟四川隔着金沙江,所以它应该是原来就住在这里的。类似这样的地方,建议也能被纳进生态红线范围。
如果不在这些地方做工作,低地的长臂猿就永远不可能再恢复,大象也早晚要灭绝,孔雀也很难再恢复,赤颈鹤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
在过去的50年里,云南一直有在建保护区,尤其滇西北是中国环保的一面旗帜,但是,在很长时间里,更多的云南南部和低海拔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如果不抓住接下来的5年10年,可能就真的没有希望了。仅剩下来的这些东西不光是云南最后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后的东西。
..............问答环节也同样精彩的分割线.............
云南的鱼
中国水里头的事其实非常神奇。
刚才说那个绿孔雀在红河,我们家离红河河边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当时做斑鳖调查的时候,每年去两次,跑了八个季节。但是今年回去还有新发现,发现个什么东西呢?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咱们中国有一种二级保护的鱼类叫花鳗鲡,鳗鱼它是在大洋里头产卵孵化,然后它找一条河上游一直走,就在有绿孔雀的那个地方,下游一点点,可能下游也就70公里的地方,人家抓出来一条花鳗鲡,有两米多长——它几十年前从太平洋上来到这个地方长大了,长到这么大。
然后那条鱼被我一个信佛的土豪同学买来养。那条鱼每天晚上都要爬出来,往底下爬,下台阶,往底下走,我就告诉他那鱼是要回太平洋了,你赶紧,你要做好事的话把它拉到红河最后一个水坝底下把它放了吧,反正最后是放了。
绿孔雀VS农药问题
种子上包裹农药这个事儿是世界性的,的确是。实际上绿孔雀在云南原来是生活在低海拔,就是长着很多草,树比较稀疏的那种低地森林里。这种低地森林也是最早被开垦的,就变成了种水稻的田。在过去的可能一两千年里头,孔雀和人的关系是比较平衡的,它每年有一段时间,就是旱季食物最少的时候,或者是秋天育肥的时候它要进农田去吃米。当地由于一些佛教信仰什么的,他对孔雀和大象又比较容忍。
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以后,孔雀、鹤这些在关键时候要依赖农田的鸟的数量剧减,这种剧减还不只发生在孔雀和鹤身上,还有最常见的一些小鸟,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三味书屋里头那个云雀叫天子,那个不光是云南,而是在整个中国东部平原的农耕地区都在减少,就是因为这个农田的问题。
实际上在环境保护里头有特别大的一个团体,有特别大一帮人是在做有机这个事,如果做成,从根本上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那条路很坎坷也很长。所以其实,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根本解决的都是人和自然,人和地的关系。就包括绿孔雀保护的这个事情,现在就有一个进展,我们今年就要去绿孔雀的核心分布区重新为绿孔雀种田。
那个地方,原来种粮食的地方大量变成一个什么东西?很出名的一个水果,褚橙,冰糖橙。现在我们要做绿孔雀保护的地方是褚时健老先生的老家。他归隐以后把冰糖橙的产业做了起来,带动了一大帮人种橙子,很多原来种粮食的田都改种橙子了。现在我们就要回去给绿孔雀要重新弄粮食了,就是跟大家在一块商量,他这个橙子地里头能不能不洒除草剂,就是说咱们套种一些豆类或者杂粮,这样孔雀还能再回来。
现在水电站之所以成为了绿孔雀的致命问题,是因为孔雀在半山区没有觅食的场所——原来它要在旱季觅食的那些农田全部变成了果园。所以它就会压缩到河边,这种情况下水电站再一淹就完蛋了。但是如果能够在原来它活动的那些地方恢复它的栖息条件,它就能迅速恢复过来。因为孔雀毕竟是雉类,它跟鸡说实话对生境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实际上,绿孔雀的保护项目可能会是中国濒危物种里头,见效最快的一个项目。过去的几十年,孔雀一直是从红河下游往上游退,几乎退到了它生存的最北限,再往北它就活不了了。每年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地方有人上山去掏孔雀窝,然后今年这个新闻出来了以后没有人敢上山了,就这一个季节,仅仅做到了不打猎,还没给它种粮食,孔雀的分布区就往南扩了四五十公里。所以其实,我们真的只要做一点好事,它立马就能回来。
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在云南做保护的症结和全世界的一样,简单而言就是人的资源利用问题,从生态上来说就是人和这些动物的生态位的问题。如果说人的绝大部分收入和生产资料直接来自于动物也要用的土地,那冲突一定会很强,很激烈。几十年前,最早搞自然保护的人,实际上是很有贵族精神的一帮人,他要做的自然保护,比如非洲的很多国家公园是有那个围栏和电网的,围起来,人排出去,就把这块地方弄起来。
但实际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保护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你才能解决造成环境影响的那帮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的饭碗不直接或者尽量少地直接从野生动物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里头来,或者说能够让出来一些土地资源给生物多样性。
所以说解决云南的问题,包括解决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保护问题,我觉得都得在发展中来解决问题。
刚才看到很多蓝颜色的没有进入生态红线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在保护的2.0时代需要由社会、公益组织、政府和企业一块去治理的地方。因为中国再新建保护区已经很难了,而且方便建保护区的地方基本都建了——中国的保护区和全世界的保护区一样,首先优先在无人区建,然后再在人类影响很少的地区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在无人区或者人类影响很少的地方生活,我们必须要关注我们身边的那些物种,因为除了和我们共存,它们没有其它的退路。所以说往下的保护需要更多指挥,需要更多投入,也需要在座每一位的努力,谢谢大家。
...............也许你还想读...............
其他嘉宾实录
欢迎打赏,丰俭由人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猫盟